There can be your advertisement

300x150

中国城:为什么主要商贸区以“天朝”命名

该页面也提供以下语言版本:🇺🇸🇷🇺🇺🇦🇫🇷🇩🇪🇪🇸🇵🇱

从中世纪贸易村落到现代商务中心

每天成千上万的莫斯科人经过地铁站“中国城”,但很少有人想过这个名称奇怪之处。为什么莫斯科的历史中心,早在俄罗斯出现中国商品之前就已有俄国商人在此贸易的地方,却以遥远的亚洲国家命名?解开这个谜题要追溯到16世纪,在那时“中国”这个词的意思与我们今天所想的完全不同。

文章要点:

  • “中国城”这个名称与中国的联系并不紧密——它源自古俄语中“кита”(栅栏、防御工事)一词的误写;
  • 该区域于14世纪在克里姆林宫城墙外建立为贸易村落;
  • 这里曾是莫斯科国家的主要商业中心——红场和商街;
  • 苏联时期部分拆除了中国城,但保留的街道至今仍保持着商人气息;
  • 如今这里是莫斯科最昂贵的商务区之一。

不是中国,而是“中国”:语言学之谜

是时候澄清这个主要误解了。中国城并不是以遥远的东方国家命名的。在古俄语中,“кита”意为由木桩和栅栏组成的防御结构,用于加固土堤。正是这种防御工事围绕着在14-15世纪于克里姆林宫墙边兴起的贸易村落。

随着时间推移,“кита”演变为“китай”,最终与国家名称融合。语言学家至今仍在争论其确切词源,但大多数人认为与中国毫无关联。

还有另一种说法。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名称来自意大利语“citta”——城市。16世纪伊凡雷帝宫廷中曾有意大利建筑师,他们可能这样称呼这个商业区。但这一理论在学者间并不流行。

第三种说法将名称与鞑靼语“катай”——设防之地联系起来。考虑到莫斯科曾长期处于金帐汗国统治之下,这种借用的可能性很大。

从公爵村落到商人宅邸

中国城的历史始于14世纪,当时莫斯科公爵们决定在克里姆林宫狭小空间之外扩展商业区域。最早的店铺出现在如今红场的位置——当时称为“Торг”或“Пожар”(意为“火灾之地”)。

伊凡三世在15世纪末下令将所有商铺从克里姆林宫迁至红场。这一决定非常实用:城堡内日益拥挤,而商人制造的噪音和喧嚣影响了大公的休息场所。

伊凡雷帝时期,该村落被石墙环绕。在意大利建筑师彼得罗·小(Petro Malyy)的监督下,从1535年至1538年进行了建设。该墙高达14米,厚达6米,在16世纪堪称重要的防御工程。

城墙内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商业城市。这里不仅有商铺,还有仓库、作坊和客栈。主要街道尼克尔街通往尼克尔门,两侧布满商铺。

来自网站:gorbilet.com的照片来自网站:gorbilet.com的照片

红场作为商业中心

如今,红场与阅兵和政治联系在一起,但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是俄国的主要商业中心。这里出售一切——从西伯利亚毛皮到海外香料。

商铺按照商品类别建设。在布料街卖布料,在肉市卖肉类和鱼类,在面包街卖谷物和面粉。甚至还有跳蚤市场,出售二手物品——现代的二手店前身。

最富有的商人租下位于上层商铺的位置——18世纪建造的石拱廊。这些商铺至今仍保存完好,不过如今里面是GUM百货公司。

交易不仅在白天进行。傍晚时分,广场上点燃篝火,商贩们继续在火光下工作。外国旅行者写道,莫斯科红场即使夜晚也不停歇。

书籍交易占有特殊地位。在尼克尔街上,有书铺出售宗教文献和从欧洲进口的世俗书籍。不过价格昂贵——一本好书相当于一头牛。

商人世家与他们的宅邸

在17-18世纪,中国城形成了完整的商人家族。斯特罗甘诺夫、戈洛文、尤苏波夫——这些名字响彻整个俄国。

商人不仅在城区开设商铺,还在那里建造住宅。位于瓦尔瓦尔卡的罗曼诺夫家族宅邸(现为博物馆)展示了16-17世纪莫斯科贵族的生活方式。厚重的石墙、小窗户、瓷砖炉灶——这一切营造出独特的商人生活氛围。

斯特罗甘诺夫家族在伊林卡区拥有整个街区。他们的宅邸堪称宫殿,设有宴会厅、私人教堂和宽敞的仓库。斯特罗甘诺夫家族经营盐业和毛皮贸易,但主要财富来自乌拉尔矿山。

有趣的是:许多商人家庭在宅邸中饲养熊。这被视为富有和力量的象征。通常将熊拴在院子里,它们会表演杂技取悦客人。

女商人也未缺席。当丈夫外出赶集时,她们经常管理贸易事务。一些女性甚至创立自己的商铺,并成功与男性竞争。

革命与苏联时期的破坏

1917年对中国的城市来说是一个转折点。新政权宣布私人贸易是过去的遗物,商铺象征着资本主义剥削。

20年代,许多历史建筑被拆除。复活节门、喀山大教堂以及尼克尔街的大部分商铺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苏联机构和标准行政建筑。

特别受损的是扎里亚季耶——中国城最古老的区域。这里拆除了数十座教堂和古宅,原计划建造宏伟的“俄罗斯”酒店。该项目直到1960年代才实现,但该酒店设计丑陋,于2006年被拆除。

不过仍有一些东西得以保存。罗曼诺夫贵族的宫殿、位于普斯科夫山上的乔治教堂、旧旅馆大楼——这些遗迹经受了所有历史灾难。

地下秘密与考古发现

现代在“中国城”的挖掘经常带来惊喜。地下保存着中世纪建筑基础、古石板路,甚至完整的商人住宅地下室。

1930年代建设“革命广场”地铁站时,工人发现了通往尼克尔街的地下通道。传说这曾是沙皇秘密探访商人的通道。

1990年代在修复红场时,考古学家发现了16世纪的古老石板路。原来广场铺的是白色石头——由此有了“白石莫斯科”的说法。

最近在瓦尔瓦尔卡发现了中世纪铸币厂的遗迹。这里铸造银币——莫斯科国家的主要货币。这一发现证实了中国城确实是国家金融中心。

一些地下空间至今尚未被探索。据说在历史博物馆下方存在隧道系统,连接中国城与克里姆林宫。但入口已被封锁——太多国家机密。

现代中国城:商铺变办公室

如今,中国城是莫斯科最昂贵的商务区之一。这里的办公场所租金相当于郊区公寓的价格,但公司仍愿意为历史中心的声誉支付高昂费用。

昔日商人宅邸现在是银行、律师事务所和咨询公司所在地。尤其以红场景色为特色的办公室租金极高。

有趣的是,中国城再次成为商业中心,不过如今这里交易的不再是商品,而是服务。金融咨询、法律支持、公关——这些都是五个世纪前商人从事的现代版本。

该区域保留了其国际性。就像当年来自拜占庭、波斯和德意志地区的商人来到这里,如今外国公司代表也在此办公。

但也有缺点。晚上和周末中国城几乎无人,所有办公室关闭,街道空旷。该区域变成了“反向睡眠区”:白天热闹非凡,夜晚宁静祥和。

从中世纪贸易村落到现代商务中心——中国城走过了非凡的历程,但保留了核心:创业精神和商业文化。虽然名称至今仍让游客困惑,但这个地方的历史证明了贸易地理比地图上的地理位置更重要。在这里,在莫斯科心脏地带,七个世纪以来,围绕着人类最重要的活动——商品、服务和思想的交换而燃烧的热情从未熄灭。

封面来自网站:gorbilet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