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re can be your advertisement
300x150
冰箱的历史:从冰窖到智能技术
人类是如何学会保存寒冷的?这一胜利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?
打开你的冰箱——里面很可能有存放一周的食品,但仍然新鲜。再想象一下:150年前,肉类一天就会变质,牛奶傍晚就酸了,水果只能在当季食用。人类是如何学会保存寒冷的?这一胜利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?
文章要点:
- 古代冰川和地窖是保持食品新鲜的唯一方法;
- 第一台家用冰箱于1911年问世,价格相当于一辆汽车;
- 大规模生产冰箱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;
- 冰箱不仅改变了饮食,还影响了厨房布局和家庭生活方式;
- 现代智能冰箱能订购食品并制定菜单。
当冰比黄金还贵
最古老的保鲜方法出现在寒冷地区。维京人将肉类埋在雪中,爱斯基摩人建造冰窖,西伯利亚至今仍发现保存完好的猛犸象,在永久冻土中埋藏了数千年。
在温暖地区,人们不得不发明新方法。古埃及用陶罐冷却水——多孔壁的蒸发作用可降低几度温度。伊朗建造了冰屋——“雅赫恰尔”:高大的圆顶建筑,地下深室中储存冰块,即使在40度高温下也能保存。
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学会制造人工冰。冬天在露台浇灌水,形成冰块,储存在深坑中,用木屑覆盖。这种冰可保存到夏季中期。
真正的冰工业出现在19世纪的美国。被称为“冰王”的弗雷德里克·杜鲁门于1806年开始从新英格兰湖泊向热带国家运输冰块。他的船只将大量冰运往印度、巴西和加勒比海地区。冰成为商品,寒冷成为奢侈品。
有趣的是:19世纪50年代波士顿有130家公司专门经营冰块贸易。一磅冰的价格比一磅咖啡还贵,富裕家庭将10%的家庭预算用于购买冰块。
来自网站novate.ru的照片富人的冰宫
在俄国,冰工业同样繁荣,但方式不同。富有的地主建造了冰窖——专门用于储存冰块的设施。这些是真正的“冷宫”:深地下室,双层墙壁之间填充木屑或泥炭。
冬天从干净的池塘和河流收集冰块,切成整齐的方块,堆放在冰窖中,每层之间撒木屑。在正确建造的情况下,这种冰窖可保存到次年冬天甚至更久。
冰窖不仅存放食品,也储存饮料。冰镇香槟、克瓦斯、果露——这些都是富足的象征。在最富裕的家庭中甚至有冰室,用于夏季降温。
圣彼得堡的餐厅以新鲜生蚝闻名,这些从法国运来的生蚝装在冰盒中。莫斯科的糕点师制作冰淇淋,储存在冰窖中。而在沙皇宫殿里,即使在1月也供应冰冻甜点——这被视为技术进步的奇迹。
有趣的是:冰匠是危险性最高的职业之一。人们在结冰的水面上工作,用专门的锯子切割冰块,搬运重达数吨的冰块。意外事故频发——经常掉入水中或被锋利边缘划伤。
最初的机械奇迹
人工制冷的概念出现在18世纪。1748年,苏格兰科学家威廉·卡伦在格拉斯哥大学展示了第一台制冷机。然而,它没有实际用途——过于复杂且效率低下。
真正的突破发生在1805年,美国发明家奥利弗·埃文斯描述了使用蒸汽的闭合制冷循环。1820年,英国科学家迈克尔·法拉第发现氨在压缩和随后膨胀时会强烈降温。
第一台商业成功的制冷机由苏格兰医生约翰·戈里于1856年为佛罗里达炎热地区医院设计。该机器压缩空气,然后用水部分冷却,再让其膨胀做功,驱动活塞运动。
1876年,德国工程师卡尔·冯·林德为啤酒厂制造了第一台氨制冷机。这使得啤酒全年生产,而不再仅限于冬季。啤酒厂成为首批大规模使用制冷设备的用户。
到19世纪末,制冷机已在肉类加工厂、食品仓库和船上使用。但家庭应用还远未实现——机器庞大、昂贵且需要持续维护。
家用革命:第一台家用冰箱
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于1927年制造了第一台家用电动冰箱,型号为“Monitor Top”,售价300美元——相当于一辆福特T型车。冰箱大小如小型衣柜,耗电量大。
制冷剂为氨——有毒且易爆气体。泄漏频繁,数人因此中毒身亡。1915年,阿尔弗雷德·梅洛斯开发了一种自密封制冷系统,包括电动马达和压缩机,完全密封在钢制外壳中。
1918年,电气公司工程师纳撒尼尔·韦尔斯发明了吸收式制冷冰箱。它比氨气模型更安全,但需要连接燃气或煤油炉。
真正的突破发生在1928年,化学家托马斯·米德利发明了氟利昂——一种安全的制冷剂。氟利昂无毒、不爆炸且冷却效果好,使家用冰箱变得安全可靠。
到1930年,美国每年销售约百万台冰箱,但它们仍属于奢侈品。平均价格为300美元——相当于工人两个月工资。
大众时代:冰箱走进每个家庭
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冰箱进入了大规模生产时代。军事技术被用于民用目的,生产迅速启动,价格大幅下降。
1950年代,冰箱成为美国梦的象征。制造商在尺寸和功能上展开竞争:双门冰箱、内置冷冻室、自动除霜、冰块分配器等相继出现。
设计同样重要。冰箱以鲜艳颜色生产——粉红、薄荷绿、黄色,它们不仅要存储食品,还要装点厨房。广告承诺为家庭主妇带来摆脱日常采购的自由。
苏联第一台批量生产的冰箱“ХТЗ-120”于1939年在哈尔科夫拖拉机厂投产。它们简单、可靠但非常稀缺。使用有毒的硫化物,重约100公斤,却能使用几十年。
战后开始大规模生产。1951年,ZIS(后来的ZIL)工厂推出了“莫斯科”冰箱——第一台使用安全氟利昂的苏联冰箱。拥有冰箱是件大事——人们排队购买,攒钱多年,像庆祝节日一样高兴。
有趣的是:1956年,在莫斯科的美国展览会上,副总统尼克松与赫鲁晓夫在家电展台前进行了著名的“厨房辩论”。他们争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势,站在现代冰箱旁——象征技术进步。
冰箱改变世界
家用冰箱的出现不仅改变了饮食,也彻底改变了生活方式。人们不再每天去采购食品,开始批量购买、计划一周菜单。
- 厨房布局大变。冰箱成为核心元素,其他设备围绕它布置。出现“工作三角”概念——冰箱、炉灶和水槽应彼此靠近。
- 食品制造商也适应变化。冷冻半成品、可存放数周的即食餐出现,超市扩大,商品种类丰富。人们可以购买来自不同国家和气候区的产品。
- 家庭角色改变。女性花在购物和做饭上的时间减少,有更多时间工作、爱好或社交。冰箱成为解放的象征。
- 社会关系也改变。人们在市场和商店见面减少,与售货员和邻居的交流变少。购物从社交活动变成日常任务。
技术演进:从氟利昂到变频器
- 1970-80年代,冰箱技术不断完善。无霜型冰箱出现——无需结冰,强制空气循环。无需每半年手动除霜。
- 1990年代发明的变频压缩机使冰箱更静音、节能。不再频繁启停,而是平滑调节功率以维持恒定温度。
- 环保问题使人们放弃破坏臭氧层的氟利昂。新型制冷剂R-134a和R-600a对大气安全,但需要新技术生产。
- 专用储存区域出现:新鲜食品区、酒柜、不同温度的冷冻室。冰箱从简单储物箱变成复杂的气候控制系统。
- 多门冰箱和法式门设计使不同食品有独立温度区域。底部冷冻室的法国门设计因其便利性而广受欢迎。
智能革命:冰箱联网
- 21世纪带来新革命——智能冰箱。2000年,LG推出第一台联网冰箱,可发送故障和食品不足信息。
- 现代智能冰箱是带有冷冻室的电脑。它们能识别条形码,管理库存并根据现有食材推荐食谱。
- 内部摄像头可远程查看内容——通过手机应用。在商店时无需打开冰箱即可确认家中是否有牛奶。
- 某些型号能自动订购食品。系统分析家庭消费,直接在网购物店下单。冰箱成为个人家务助手。
- 语音助手使冰箱成为智能家居控制中心。可要求播放音乐、显示食谱、添加购物清单或查看天气预报。
未来之冷:我们将迎来什么
- 磁性冰箱使用磁热效应代替压缩机——更静音、节能且环保。热电模型基于珀尔帖效应,无需运动部件和制冷剂。
- 太阳能冰箱使用光伏电池供电,在偏远地区解决能源问题。在非洲和亚洲,这些冰箱保存药品和疫苗。
- 模块化冰箱可像积木一样组装——根据需要增减部分。小户型用紧凑型,大家庭用大容量系统。
- 生物冰箱使用活细菌维持食品最佳环境。真空舱大幅延长保鲜时间。超声波清洗器无化学物质杀灭细菌。
未来冰箱可能在内部种植食物——水培系统用于绿叶蔬菜,微型农场用于蘑菇,生物反应器用于合成肉类。冰箱将从储存变为生产食物的场所。
从冰窖到智能系统,历经千年。但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过去100年。冰箱改变了我们吃什么、如何烹饪、在哪里购买食品,甚至如何规划生活。
如今我们理所当然地全年享用新鲜食品。但应记住:每一口冷牛奶背后,都是一段人类创新史、征服自然的渴望和追求舒适生活的努力。这一历史仍在继续——在工程师创造未来冰箱的实验室中。
封面:安娜·马尔采娃设计项目







